49年梁希不想当农垦部部长,特意给周总理写信:我想回南京教书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9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梁希家里都是读书人,他从小就开始上学,表现出了特别聪明的脑子。在16岁的时候,他就考上了秀才,真是个小天才。

梁希虽然从小被儒家文化熏陶,但他思想开放,对新鲜玩意儿特别好奇。那时候,国家乱得很,老被外国欺负,清政府还老割地求和,这事儿让梁希气得不行。可他那时候还小,对于怎么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,把丢的脸面挣回来,心里头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。

很多人觉得当兵挺棒的,能拿起枪保护咱们这个经常受灾的国家。1905年的时候,梁希去考了浙江武备学堂,想学点西方的打仗本事。他表现得特别好,所以就被推荐去日本士官学校深造海军了。在那儿,他还顺利地加入了同盟会。

1912年新年头一天,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正式宣誓,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头儿,也就是临时大总统。打那会儿起,中华民国就算是正式建起来了。

梁希一听到那消息,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就想着得给国家出把力。所以,1912年那会儿,他二话不说,直接停了学业回了国,当上了革命军的军官,打算好好干一番事业。可谁承想,革命的好果子让袁世凯给摘了去,梁希所在的队伍也给解散了,他本想靠武力救国,这下子梦也破了。

但梁希没被现实击垮,他选择再次前往日本,继续深造。一开始,他想着靠武力拯救国家,但后来,他走上了科学救国的路。

梁希从军事学院毕业后,顺利考上了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,进的是农学部里的林学专业,他主要钻研的是林产品制造和森林的开发利用。

1916年,梁希完成学业回到了祖国,他找了份工作,在中日一起办的鸭绿河木材公司当技术人员。等梁希真正开始干活后,才发现这公司其实是日本人在把控,他们随心所欲地扩大砍伐的地方,对我国那些稀有的树木,毫不心疼地乱砍滥伐。

梁希对这种做法实在看不下去了,可他说话没啥分量,唯一能做的就是辞职走人。辞了职以后,梁希就开始琢磨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。回想起回国后看到的那些情况,他心里有了主意,打算去学校里教书,多培养些林业方面的人才,给咱国家的林业发展添砖加瓦。

梁希在农学院教书七载,亲手带出了一批林业方面的新手,日后,这批人里头的许多都变成了咱们国家林业圈的大腕儿。

但梁希最让人佩服的地方,在于他对知识的那种强烈追求。大家都知道,咱们国家早些时候的林学知识和教材,大都是日本那边传过来的,而日本的这些林学知识呢,又是从德国学来的。

所以,梁希打定主意要辞掉学校里的活儿,去德国深造。他刻苦学了四年后,1927年回到了国内,还是回到之前的学校继续当老师。

1926年,北京农业大学升级成了国立级别,并且请来了梁希当教授,还让他管森林系。但那时候军阀混战,北京挺乱的,梁希的日子也不好过。没办法,他只能辞职,跑到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去教书,一直待到新中国诞生。

梁希对当官那套没啥兴趣,他就想一心一意钻研学问,还有教书育人。在浙江那会儿,大伙儿都特别佩服他的学问。浙江省教育厅的一把手还想请他当建设厅的技术专家,但梁希给婉拒了。不过,他答应用自己的知识帮政府一把,一起规划发展浙江的林业。

梁希不光是个学者,他心里还老惦记着国家的发展,总琢磨着怎么能给国家出点力。

抗日战争一打响,梁希就开始四处探听消息。他通过各种门路,弄清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向,还有当时的局势咋样。

从前面说的事儿里,咱们能明白梁希这人特爱探索新玩意儿。所以,每次教完课,他一回家就钻进书房,瞅瞅毛主席的书,还有马列主义那些老书,外加一些讲解放区的小册子。

尽管周围充斥着各种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说法,但梁希对这些都不买账,他更想亲自去探究和认识。经过自己的一番摸索后,梁希对中国共产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:

中国出了能人智者,国家有盼头了,中国的未来在延安闪光!

梁希在深入了解马列主义之后,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逐渐升温,心里头特别愿意伸手帮一把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八路军战士。

同时呢,梁希对国民党是越来越没信心了,特别是皖南事变一出,他更是心灰意冷。梁希私下里跟中共的那些地下工作者讲过:

你帮忙跟周恩来先生说一声,看能不能想办法把我送到西安,之后我打算走路去延安。

但是,地下党组织琢磨着梁希先生年纪已经挺大了,再加上安全等各种因素,所以就没答应他的提议。在那之后的日子里,梁希继续把自个儿的专业知识和马列思想结合到一块儿,还写了篇叫《拿唯物论辩证法看森林》的哲学文章。

周总理对他的那篇文章真的是赞不绝口,评价特别高。

梁希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知识,热心投身于民主革命的各项活动,因此赢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厚友谊。到了1943年12月28日这天,是梁希的60大寿,周总理和其他一些领导人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庆祝寿辰的宴会。

很明显,梁希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那叫一个融洽!

1945年,日本那边一宣布投降,没附带啥条件,大家伙儿心里就开始琢磨上了,咱们中国接下来该咋走呢?

蒋介石叫毛主席去重庆聊聊,没想到毛主席真的答应了。梁希一听到这事儿,心里头那个惊讶啊,一方面觉得咱们国家这回可能有救了,另一方面又犯嘀咕,毛主席这一去,安全能保障吗?

毛主席在重庆那会儿,见了好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,梁希同志就是其中之一。这次会面后,梁希对毛主席那是更加崇拜了。他后来跟自己的学生讲:

毛主席是个大能人,政治、军事、哲学样样精通。跟着共产党,咱们中国才有出路;国民党呢,烂到根里了,没法救了。

在那之后的日子里,梁希虽然没法亲临前线,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共产党和解放军的事儿。局势一天天变化,梁希的日子也越过越悬。就在国民党快要垮台那会儿,他们打算对那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有名望的民主人士动手。

为了保障梁希等人的安危,中共的秘密党组织立马采取了行动,动作相当快。

1949年4月份,8号那天,梁希悄悄地离开了南京,一路奔波后,在24号到了天津。到了那儿没多久,梁希就收到了邀请,去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。他和其他的代表们坐到一块儿,一块儿商量怎么建立新中国的大事情。

9月21号那天,梁希作为科学界的大腕,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,结果他还被选上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常委。到了宣布政务院领导班子名单的时候,周总理一说,梁希愣住了,自己竟然被点为林垦部的部长,这可真出乎他的意料。

之前咱们提到过,梁希对当官这事压根儿不感兴趣,他心里头想的还是回老家教书。所以,梁希想尽了各种办法推辞,甚至还亲笔给周总理写了封信,说:“眼看就七十岁了,能力也不行了,还是回南京教书更适合我。”

周总理接到梁希的信后,心里头对这位老先生可是清楚得很,于是拿起笔,简简单单地写了九个字作为回复:

为民服务,义不容辞!咱们得站出来,为人民做点实事,这没什么好犹豫的。为人民服务,那就是我们的责任,得毫不犹豫地担起来。咱们不能推卸,也不能含糊,就得实心实意地去做,做到最好。所以说,为民服务这事儿,咱们得当仁不让,但换个说法,就是义不容辞。人民需要咱们,那咱们就得上,得用心去服务,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。咱们得时刻牢记,咱们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人民,都是为了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。就这么简单,为人民服务,咱们义不容辞!

梁希接到周总理的信,特别是瞄到那几个字,心里头那叫一个激动,他赶忙点头,直截了当地说:“给人民办事,赴汤蹈火在所不辞!”

梁希在这个职位上,那真是学以致用,他满心乐意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新中国的林业建设。到了这个岗位上,梁希说了,林垦部一开始得干好三件事:第一件事是搭好框架,第二件事是摸清情况,第三件事是打牢基础。

于是,在林垦部这儿,工作就在梁希部长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搞起来了。

1949年快过完的时候,也就是12月份,梁希牵头搞了个全国农业生产的大会。在那个会上,大家商量定了全国林业该怎么搞:到处都得保护树林,挑些地方重点种树,砍树和用树都得有个度,得合理。

会议一完事儿,梁希立马就全身心扑到了工作上,干得还挺出色。但全国农业慢慢步入正轨后,干部短缺就成了个大难题。说起来,1950年那会儿,全国高校森林系毕业的学生总共才102人,到了1951年,人数更是连100都不到。

梁希知道这事儿后,一点都没乱,他立马召集大家一块儿琢磨,最后咱们定下了三个法子:

首先,咱们得把国内现有的林业技术干部都登记起来,然后统一给他们安排工作。接着呢,各大区和省得赶紧办起临时林业干部培训班。还有啊,得跟政务院打个报告,申请多点经费,好在现有的大学和农学院里头增设或者扩大森林专业,再搞个林业专修班。

大家坐在一起商量了一番,结果这个问题就被顺利解决了!

后来的日子里,梁希始终认认真真、踏踏实实干活,不管在工作岗位上还是日常生活里,他都表现出了新中国高级干部该有的样子和高尚品质。

最重要的是,梁希虽然身居要职,但他从不滥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,也不搞任何特殊待遇,光是这一点,就足以让人十分佩服。

1958年12月10号那天,梁希老先生在北京走了,他活到了75岁。

每日历史名人录,持续更新历史故事,盼您多多留意我们哦!

原文段落一:作者清风在文中提到,生活就像一幅多彩的画卷,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画家。我们经历风雨,也迎接彩虹,用各自的笔触在生活的画布上留下独特的痕迹。简明觉得,人生就像一场大型绘画比赛,咱每个人都是手握画笔的艺术家。不论遇到啥天气,晴天雨天都得上,一笔一划地在人生这张大白纸上,画出自己的模样。原文段落二:有时,我们的画笔蘸满了欢笑与泪水,描绘出喜悦与悲伤交织的风景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情感,让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,更加真实。有时候,咱手里的画笔可能沾了点笑中带泪的颜色,画出来的画儿有乐也有苦。可这些酸甜苦辣,才让咱的画儿更有味儿,更像那么回事儿。原文段落三: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会遇到许多人,他们或成为我们画中的亮丽色彩,或只是淡淡的背景。但每个人,无论角色大小,都为我们的生活画卷增添了独特的风景。这一路走来,咱会碰到好多人,有的成了画里的主角,闪闪发光;有的呢,就像背景似的,淡淡的一笔。但不管咋样,他们都在咱的人生画卷上,留下了自己的影子。原文段落四:因此,珍惜每一次相遇,感恩每一份陪伴,因为正是这些经历,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。所以啊,咱得好好珍惜每次碰到的人,感谢他们陪咱走过的路。因为这些点点滴滴,才拼出了咱这独一无二的人生。

·修订人:微风这段文字经过重新梳理,意思还是一样,但说法大不相同。我会尽量用简单直接的话,把原本的内容讲明白,而且不让它听起来和原文太像。最后,“与原文字数相近,不使用语气词”这个要求我也记着呢。我会尽量让新文章和原文差不多长,而且不用那些“啊”、“嗯”之类的语气词。所以,这就是我用自己的话,尽量和原文说得不一样,但意思还是一样的修订版本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